“童心耕艺坊”农耕研学夏令营启幕:政校企农四方联动,共筑乡村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新篇章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时代乡村人才
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背景下,近期农业农村部关于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会议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积极践行这一主旨,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蓝图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童心耕艺坊,农兴遗梦扬’农耕研学暑期公益夏令营”于7月13日至21日在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能记家庭农场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增城团区委、朱村街指导支持,朱村街团工委、朱村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增城能记家庭农场与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幼专”)联合举办,旨在通过政校企农四方联动,为乡村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政校企农携手,打造沉浸式农耕研学体验
本次夏令营活动创新采用“政校企农”四方合作模式,在共青团广州市增城区委员会、中共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工作委员会、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朱村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由朱村街团工委、朱村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与增城能记家庭农场承办,广州幼专师生团队积极参与协办。活动精心设计了“农耕实践+非遗传承+艺术创造+科技启蒙”四大核心模块,通过两期每期四天的主题循环课程,为60位来自朱村街的5-12岁困难家庭儿童、农村儿童及来穗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暑期成长平台。
四大模块亮点纷呈,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
农耕实践:孩子们赤脚踏入稻田,亲身体验收割的乐趣,学习农耕知识,感受泥土的温度与劳作的艰辛。通过制作“水稻生长立体绘本”及AI童话故事创作,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水稻的生长周期,还锻炼了表达与协作能力。
非遗传承:孩子们学习改编自南枝拳的“南枝拳健身操”,并参与“豆角炒蛋全链条体验”,制作当地特色的非遗美食——朱村鸡饭,有效守护与传承了乡土记忆。
艺术创造:孩子们用黏土塑造荔枝、进行天然染料扎染、编织稻草人、运用传统剪纸技艺再现田间劳作场景等,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焕发新生。
图为乡村儿童的课堂作品
智慧出行:在突击队队员的引领下,全体营员前往地铁站,学习并掌握乘坐公共交通等实用技能。在那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地铁的购票流程、进出站规则,还亲身体验了从安检到顺利登车的全过程。此外,营员们还学习了如何高效利用地铁线路图规划出行路线,以及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次活动旨在培养营员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地运用公共交通工具,享受便捷、绿色的智慧出行方式。
农场成为乡村人才培育重要阵地
能记家庭农场创始人莫丽贤表示:作为广东农村职业经理人,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链接整合更多的资源赋能乡村发展。这是农场连续三年作为公益夏令营的主要承办地,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农耕实践平台,更成为了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与政校企农四方的紧密合作,农场不仅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更是在培育新时代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培育大中专学生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行政负责人丘毅清向记者感慨:此次夏令营是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我们希望通过高校资源下沉,让乡村儿童在农耕与非遗的浸润中,既收获知识技能,更厚植文化自信。我们是孩子的“老师”和“引路人,要用爱心、素养和耐心陪伴引导,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性,展现新时代师范生风貌。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政校企合作,让‘青春赋能乡村’的路径越走越宽。
此行突击队队长也提到:以前觉得“青春赋能乡村”是抽象的口号,通过10天的公益夏令营实践,现在有了具体感受:比如农场主手把手教导讲述朱村鸡饭这一非遗文化的技艺时,这让我意识到,乡村的每一项技艺都藏着乡土智慧,我们不是单纯“教”,更是“学”和“传”;教孩子用 AI 编故事时,一个农村小朋友说‘我家稻田里的青蛙会吃害虫,我想让它当故事主角’,那一刻我发现,我们带来的科技工具,其实是帮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青春的力量,就是用我们的知识,让乡村孩子的声音被听见、被看见。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范式
此次夏令营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播撒了知识与快乐的种子,更成为了政校企农四方联动赋能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城团区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服务突击队完成组队、选派登记、对接相关职能部门保障活动安全;朱村街专门调配了专业社工深度参与,从前期摸查儿童需求到活动中协助开展心理疏导、安全看护,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投入课程;广州幼专师生在服务中深化了学前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将学前教育与农耕文化、自然教育有机融合,赋能乡村文化发展;能记家庭农场作为主要活动场地,将有关农耕研学的实践经营分享融入到课程设计种;乡亲们则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者化身为教书育人的“土专家”。未来,政校企农四方持续推进资源整合,着力推动农耕文化研学课程开发与项目落地生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春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范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