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展农韵,闽台汇新篇丨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今年暑假,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组织学生前往龙岩漳平,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小队首站抵达有着“闽西红色小井冈”之称的龙车革命历史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实物展览和场景还原,那些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时刻的峥嵘岁月,从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变为了眼前的具象画面。实践小队队员们认为——龙车革命历史纪念馆需深挖两岸共同革命记忆,助力“红色+乡村振兴”融合,强化两岸文化共鸣,塑造特色红色品牌。接着,队员们来到龙车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他们在此重温入党誓词,深切感悟到前辈们守护的革命“火种”。随后,队员们走进永福镇龙车村的崇德堂,结合闽台客家族群的迁徙脉络,深刻体悟到两岸共同的红色基因。
接着,实践小队来到了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漳平实践馆。这里仿佛是两岸合作的“成就展”,台湾的茶叶、花卉技术在此落地生根,台青们的创业故事更是令人热血沸腾,充分展现了两岸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此外,队员们还以永福端午民俗为主题,制作了小人国视频,生动呈现当地特色民俗风貌。
随后,队员们踏入“中国最美樱花胜地”—— 台品樱花园。通过了解茶产业与多领域的融合发展,队员们深入探索了“茶旅融合”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应用与成效。他们围绕台品樱花园制作了相应的IP短视频及3条宣传视频,展现景区魅力。之后,大家来到茶文化交流中心,聆听了李志鸿董事长的深情演讲,深刻感悟到漳平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程。
实践小队还走进了西山花卉中心,这座“植物王国”里,数百种花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队员们认真辨识花卉品种、仔细计数花瓣,对“中国杜鹃花之乡”的极高观赏价值赞叹不已。在西山民俗馆中,陈列的农具、婚俗器物等,与台湾客家聚落保存的古物形制一致,成为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实体见证,让队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两岸文化的深厚渊源。
接着,实践小队来到兰田村电商园,学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的产业模式,探寻电商产业园助力产业升级的新路径。队员们提出,兰田村电商园应完善产业园功能,增设电商直播培训课程,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提升村民收益。在尚顺农场,队员们参观了台商陈宏安团队的生产流程,沉浸式体验茶文化,他们以樱花为“灵感缪斯”,设计了专属IP形象。
在漳平博物馆,实践小队感悟到了两岸融合的“时光密码”。奇和垌遗址的同款石器陶器,印证了闽台史前文化同源。队员们在这里学习两岸共有的革命记忆与建设历程,深切体会到两岸血脉相连的深厚情缘。实践小队认为,漳平博物馆可以通过加强两岸文物联合展览,同步推进线上展示传播,打造闽台文化交流窗口。
走进农民漆画院与农民画院,实践队员们被眼前两岸文化交融的生动景象所惊叹。他们学习了以茶山、农耕等元素为载体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感受到了两岸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巧妙融合。实践小队建议,农民漆画院和农民画院要扩大两岸艺术交流,加强人才共育,拓展漆画文创产品品类。
最后,队员们来到瑞都萱草花基地,了解台商引种培育的萱草花海及“种植+加工+旅游”模式,进一步理解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创新成果。此外,实践小队提出,瑞都萱草花基地需扩大两岸萱草文化节影响力,强化技术协同与农户带动。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接触到了大量关于两岸历史渊源、民俗传承、经济互动的鲜活案例与一手资料。在与台湾同胞的深度对话中,他们更是直观感受到了两岸同胞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学子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与生活的动力,积极探寻两岸文化根脉,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