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子走进边防:将青春足迹留在了祖国边疆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守边固防 兴村筑梦” 实践支队踏上云南省盈江县卡场镇的土地,在界碑旁聆听故事,在巡边路上感悟担当,让青春的脚步与边关的脉搏同频共振。
红旗引路向边关 初心启程赴使命
巡边队伍集合于边境检查站外,鲜红的国旗与印着 “守边固防 兴村筑梦” 字样的队旗在晨风中猎猎飘扬。边境派出所警员与实践支队队员分别握紧国旗与队旗旗杆,全体成员列队肃立。“出发!” 随着队长一声令下,大家齐声喊出 “守边固防,青春同行” 的口号,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边境山林进发。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旗帜上,红色的光晕与队员们昂扬的神情相映,这张举旗出发的合影,成为实践征程最鲜亮的开篇。
图为巡边队伍从边境检查站出发。赵双权 供图
密林巡边路漫漫 步步皆踏家国情
从边检派出所到 19 号界碑的山路蜿蜒起伏,队员们沿着守边人日常巡逻的路线穿行在密林中。脚下的碎石路被晨露打湿,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咯吱声;两旁的灌木枝叶不时掠过衣袂,带着山间特有的清新气息。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员张颖婷走在队伍中,目光始终注视着前方的路:“每一步都像踩在守边人的足迹上,让我更能体会到他们日复一日巡逻的坚守。”
图为实践支队队员在边境的丛林中穿梭。冯琼煜 供图
界碑描红寄赤诚 指尖朱砂印信仰
抵达19号界碑附近的巡逻休息点,边检派出所的民警与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听民警讲述边境防控的日常:“界碑周边的一草一木都要留意,哪怕发现一块石头移位,都要仔细核查。” 民警指着手臂上的旧伤说:“这是去年巡逻时被树枝划伤的,守边嘛,磕磕碰碰是常事。” 联防所的傈僳族队员用带着口音的汉语分享:“我爷爷守边靠步行,我爸爸守边骑摩托,现在我们有巡逻车、有监控,但‘守好界碑’的心没变。”队员们边听边认真记录,笔记本上的字迹里,藏着对守边人坚守日常的共情与触动。
最庄重的环节当属界碑描红。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蹲在 19 号界碑前,先用软布轻轻擦拭碑身的尘土,再蘸取红漆,一笔一划地为界碑上的“中国” 字样和编号添色。队员张颖婷的指尖沿着石碑上的刻痕缓缓移动,每一笔都格外专注:“这红色不仅是颜料,更是刻在心里的信仰。”有队员不小心将红漆蹭到了手指上,却笑着说:“这是界碑给的‘荣誉勋章’。” 当 “中国” 二字在阳光下愈发鲜红夺目,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凝视着界碑,眼神里满是自豪与敬畏。红色的字迹在苍劲的石碑上闪耀,成为边关大地上最动人的色彩。
图为实践支队退伍复学成员为界碑描红。赵双权 供图
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守边故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里,写满了对 “坚守” 二字的深刻理解。民警介绍:“现在有了科技防控设备,但人的坚守永远是最坚实的防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让守边精神在交流中愈发清晰,让青春在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实践支队成员与边防民警合影。丹静 供图
返程时,队员们的笔记本里记满守边故事,这些故事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一个个饱含热血与坚守的精神火种,心中对边关的眷恋,也化作了愿为家国戍边担当接力传承的拳拳热忱。支队长谭帅阳总结道:“这些经历是故事,更是责任。我们要把边关的坚守带回校园,让更多青年读懂‘寸土寸金’的分量。”青春的足迹留在了边关土地上,守边的精神住进了青年心里。守边精神正如界碑上那永不褪色的中国红,悄然融入青年骨血。这份边关情怀,将化作照亮学子成长的精神灯塔,引领更多青春力量,奔赴守护家国的漫漫长路,让“寸土必守、使命如磐”的信念,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长成遮天蔽日的森林 。(通讯员 谭帅阳 李昂易 陈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