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青年突击队|广东培正学院:冰玉堂的自梳女文化

如今的冰玉堂内已无人居住,而是作为自梳女的灵魂之所,生命空间,陈列着有关自梳女的相关文物,如当时的手工作品、饰品、证书等物件,见证着自梳女可歌可泣的历史。

2024年7月19号,广东培正学院B-W“粤夏”均安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杨希楠、陈志杰的带领下,前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沙头社区冰玉堂进行调研采访,深入挖掘自梳女文化,并为自梳女文化传播积累素材,做充足准备。

冰玉堂又称鹤岭静安舍,坐落于沙头社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堂内,团队通过参观调查,了解到自梳女的传奇故事。

自梳玉洁志尤坚,远渡南洋寻梦源。不为他辛荣故里,只将心力绘家国。

自梳女,即为终身不嫁的女性,又称“姑太”。上世纪30年代,顺德部分少女由于目睹当地女子出嫁后地位卑微,便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就像已出嫁的女性一样,用来表示自己孤独终老,终身不嫁的决心。此时又恰逢南洋“打工热”流行,为了生计,自梳女纷纷结伴前往新加坡等地谋生。40年代,在外务工的自梳女思念家乡,渴望落叶归根,又因传统观念的束缚无法回到家中,于是集资修建冰玉堂,寓意冰清玉洁,并以此作为栖身之舍,安度余生。

如今的冰玉堂内已无人居住,而是作为自梳女的灵魂之所,生命空间,陈列着有关自梳女的相关文物,如当时的手工作品、饰品、证书等物件,见证着自梳女可歌可泣的历史。

随着调查的深入,自梳女自立自强,敢于抗争的精神给团队为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只为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她们远赴南洋却从未忘记家人,会将辛苦所得工资寄回家中补贴家用;她们人身在外但渴望落叶归根,对于家乡土地爱得深沉。巾帼不让须眉,自梳女的种种美德更加坚定了团队宣传自梳女文化的决心。

对自梳女的漂泊经历作简单梳理与总结后,团队又开始着手挖掘自梳女回到顺德后的生活。返回家乡的自梳女没有停止书写故事,而是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据展馆内的资料记载,自梳女在推动社区经济增长、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获取革命事业胜利方面都产生了正面影响。

首先,自梳女文化备受关注,随着思想的开放,自梳女数量不断减少,冰玉堂的大门逐渐打开,吸引了了大量华侨,游客慕名而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挂牌成立免费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旧时的沙头社区,每逢“七夕”、“关帝巡游”、“神功社旦”这等日子都会兴致勃勃举行演奏活动,既庆贺神旦又娱乐乡亲的情景让自梳女儿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此挂念在心中。因此,这些“自梳女”姐妹和“沙溪黄族同乡会”的兄弟叔伯就筹款向家乡赠送各种乐器和导具:锣、鼓、钹、弦、管等乐器,以及帅旗罗伞及戏服等文艺用品,这些馈赠不仅丰富了当地的节日庆典,更为均安沙头的曲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解放顺德的革命事业中,也有着自梳女的一份力量。据记载,解放顺德的革命战士黄有权便是在自梳女姐姐黄焕安的资助下完成学业,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有权心怀国家,弃笔从戎,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在革命紧要关头,黄焕安与其他自梳女经过沟通和商量,将当时建设冰玉堂的费用投入部队使用,帮助部队成功度过危机,保存了革命力量,为后来解放顺德起到了有利影响。

调研工作的最后,团队有幸邀请到了年近百岁的自梳女黄奶奶进行采访,更深入地了解自梳女故事的细节。

“不准你写!永远不准你写!”黄奶奶如是说。据黄奶奶回忆,旧时的她在外务工,会经常摘录报纸上的语录,久而久之,便学会了写信,时常寄信回到家中。古人云,家书抵万金,但对于黄奶奶的家人而言并非如此,其家人十分不理解她违背婚姻的行为,认为“女大当嫁”,因此不允许她寄信回家。受到委屈的黄奶奶默默忍受,非但没有记恨家人,反而继续打工补贴家用。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如黄奶奶一样的姑太背负着骂名,但仍保持着善良的心,在外为家人的生计奔波。

千秋万岁名,寂寞生后事。脱离了家人的自梳女尽管相互间保持着联系,但孤独总是趁虚而入。当团队提及黄奶奶的晚年生活时,她表示,自己已快到期颐之年,但无子无孙,一个人生活,难免感到寂寞,街坊邻居也很少与她交流。“时代不一样了,如果遇到喜欢的人,最好还是能够结婚”,这是黄奶奶给予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采访,团队深入了解自梳女文化,对其产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团队将把文化自信转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重点围绕自梳女文化开展宣传工作,积极寻求外界帮助,与多方进行合作,利用好大学生团队优势,讲好自梳女故事,推动均安镇沙头社区“百千万工程”发展。

通讯员:詹庆裕

信息来源: